呼吸道合胞病毒(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,RSV)是引起全球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(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,ALRTI)的首要诱因。各年龄段人群对RSV普遍易感,尤其是早产儿、2岁以下婴幼儿、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及60岁以上老年人,感染更易发生重症。RSV容易传染,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,飞沫和气溶胶及受污染的表面也可引起传播。全球每年约有3400万例5岁以下儿童RSV感染,其中340万患儿需要住院治疗(占所有ALRTI的28%)。每年有66,000-199,000例住院患儿死亡(占ALRTI 死亡病例的13~22%,99%发生在发展中国家)。目前,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RSV的治疗。
Ziresovir是特异性的RSV融合蛋白(F蛋白)抑制剂,目前儿童适应症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,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用于治疗RS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,填补抗RSV病毒领域空白。
肺纤维化属于间质性肺病,因肺实质的进行性瘢痕化导致肺结构和肺功能病变。肺纤维化有超过200多种不同类型,绝大多数病因不明,而特发性肺纤维化(IPF)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。IPF导致肺部产生瘢痕组织(即所谓“纤维化”),引起肺部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功能下降。IPF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隐匿性的呼吸困难、干咳、双肺基底部爆裂音及杵状指(趾)等。该疾病的首次诊断通常发生在年龄50~70岁的人群。大多数患者确诊后的生存期不超过3~5年,与某些致命的癌症相当,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。
在全球范围内,预计10万人中有13~20人罹患IPF。在美国该疾病患病人数大约为10万人,且每年有近5万人被新确诊为IPF。IP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上升,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患病率可能增加。IPF已被我国收录到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中。现有治疗药物仅能延缓纤维化进展,且副作用严重,大部分患者长期服药耐受性差,需要停药或减量来缓解不良反应。
AK3280是抗纤维化特效药物,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优异的疗药和安全耐受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,并已在初步的人体试验中得到验证。
增生性瘢痕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瘢痕,是创伤后组织过度修复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紊乱的结果,通常以真皮组织增生为特征,常伴有成纤维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基质蛋白,特别是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,并长期伴随持续性的炎症和纤维化,可导致瘙痒、疼痛、外观毁损和功能受限。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冷冻疗法、皮质类固醇、压力敷料等疗法。然而,到目前为止,并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。
增生性瘢痕的发生率在手术后从40%到70%不等,在烧伤后高达91%,这取决于伤口的深度。2020年,全球估计有2590万例增生性瘢痕新增病例,其中中国就有730万。多项研究发现,亚洲人比高加索人更易患增生性瘢痕。
AK3287是治疗瘢痕的新药,外用制剂已完成开发,并在杜洛克猪增生性瘢痕模型中展现出良好疗效。
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是一类导致肺部通气阻塞的慢性炎症性肺部疾病,它包括肺气肿、慢性支气管炎以及一些哮喘病例。临床症状常见有呼吸困难、咳嗽、黏液增多以及气喘。COPD患者是心脏病、肺癌以及一系列其他疾病的高危人群。
COPD通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,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比例相当。2020年,全球约有2.18亿COPD患者,其中中国就有1.14亿左右患者。近年来,中国COPD患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,在老年人中更是如此,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.53亿患者。
COPD目前尚无根治方法,现有药物主要依赖于支气管扩张剂,但仅能缓解症状,延缓疾病进展。
AK0705是一种高效、高选择性的小分子酶抑制剂,该酶与COPD和其它炎症性肺病的发病机制有关。其在酶活反应中显示出皮摩尔级活性,并在患者痰液样本中保持活性。
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,可以通过与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接触传播,并可能危及生命。乙肝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,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球有超过2.5亿乙肝患者,其中中国有8000至9000万人。每年估计有780,000人死于慢性乙肝并发症,包括肝硬化和肝癌。
目前乙肝的治疗方法包括干扰素治疗和逆转录酶的核(苷)酸抑制剂。标准治疗方案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病毒,需要终生服药,导致功能性治愈率非常低。迫切需要开发针对HBV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恢复宿主抗HBV免疫力的新疗法。
AK0706是一种新型的降低HBsAg的HBV RNA去稳定剂。